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6大信号 3大关键目标、9大重点工作

来源:时间:2022-03-05 18:32:50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 博士

事件:2022年3月5日上午,《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简称《报告》)。

核心结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字当头,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5.5%左右是预期上限,目标偏进取,手段则很务实,就是“放水、放地产、放基建”;继续提示,不要低估国家全力稳增长的决心与力度,短期内经济将趋于筑底回升,二季度经济动能大概率强于一季度,仍要高度重视稳增长链条的投资机会。

1、这是一次“直面困难、坚定信心、必须爬坡过坎”的会议,也是一次督促各方“努力作为、好好干活”的会议,还是一次纠偏“一刀切、层层加码”、强化政策落地的会议,指向的是当前刺激政策已经出台了不少,但稳增长效果并未显现,本质上因为很多政策目标通常是“既要又要还要”,背后均有各种硬约束。

2、三大关键目标:

>GDP目标5.5%左右,属于预期的上限,指向稳增长仍是硬要求、各类政策也会持续加码;

>赤字率降至2.8%左右,属于预期的下限,但考虑近2万亿结转结余,实际支出是增加的;

>新增专项债规模3.65万亿,持平预期也持平去年,但节奏明显前置,也会扩大投资范围。

3、政策总基调延续“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跨周期和逆周期相结合;做好六稳六保”等,其中,稳增长是硬要求,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新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有点意外的是,删掉了刚重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用过分解读。

4、今年有9大重点工作,包括“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扩大内需、乡村振兴、扩大开放、绿色低碳、保民生”;其中,第二项“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是新增的(去年是作为细化任务,没有做为大标题),其余8项均总体延续了去年的排序和总要求,但细化要求有所不同。具体看,今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大于去年,又要全力稳增长,最关键的抓手是“三板斧”,即:“放水、放地产、放基建”。

>“第一板斧”—“放水”,松货币、扩信贷、加杠杆、宽财政,最快3月就可能降息。

>“第二板斧”—“放地产”,总要求延续“房住不炒、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继续提示,各地调控有望进一步实质性松动,重点关注“新市民”购房政策。

>“第三板斧”—“放基建”,新老基建共同发力,重点提及水利工程、立体交通网、能源基地、管网管廊;继续提示,扩基建会迟到不会缺席,基建增速可能达到8%左右甚至更高。

>此外,“促改革、科技创新、扩内需、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双碳”等政策也是重要发力方向,重点关注“双碳”政策的纠偏,今年能耗约束有望明显减轻。

5、对防风险有新要求,继续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的底线”,但新增强调“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并新增“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6、两会期间大类资产表现规律:2011-2021年的历史经验显示,两会召开前一周,股市与国债收益率涨跌各半,无明显规律;两会召开期间,由于政策尚未明朗使市场风险偏好承压,股市普跌,国债收益率普遍下行;两会闭幕后一个月,政策明朗使市场情绪修复、股市普涨,近三年均如此,而10Y国债收益率则涨跌各半。

风险提示:疫情演化、政策走向、外部环境变化等超预期

正文如下:

1、这是一次“直面困难、坚定信心、必须爬坡过坎”的会议,也是一次督促各方“努力作为、好好干活”的会议,还是一次纠偏“一刀切、层层加码”、强化政策落地的会议,指向的是当前刺激政策已经出台了不少,但稳增长效果并未显现,本质上因为很多政策目标通常是“既要又要还要”,背后均有各种硬约束。

>对经济形势更加担心,新增“今年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尤其是疫情、大宗涨价、内需不足、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继续强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新增指出“今年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包括“全球疫情仍在持续, 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 稳出口难度增大, 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 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其中,去年“两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没有提及大宗商品,本次提及应是对当前油价高企的担心。面对风险挑战,《报告》也指出“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 必将行稳致远”。

>多次强调各方要敢于担责、充分调动积极性、避免“一刀切”。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样,继续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 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但额外要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 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防止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持续为基层减负”,背后体现的是当前各项政策背后的约束较多,很多政策目标都可谓“既要、又要、还要”。

2、三大关键目标:GDP目标5.5%左右,属于预期的上限,指向稳增长仍是硬要求、各类政策也会持续加码;赤字率下调至2.8%左右,属于预期的下限,但考虑近2万亿的结转结余,今年实际财政支出其实是增加的;新增专项债规模3.65万亿,持平预期也持平去年,但今年节奏明显前置,也会扩大投资范围。

> GDP目标5.5%左右,属于预期的上限。“5.5%左右、5-5.5%之间、5%以上”是当前市场对GDP目标增速的三大预期,最后定在了5.5%左右,属于预期的上限,但符合基于31省地方两会目标倒推的结果(北京、天津是5%以上,其余各省都是5.5%左右或更高),《报告》指出5.5%左右是“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赤字率降至2.8%左右,属于预期的下限。今年赤字率目标下调0.4个百分点至2.8%左右(市场预期3%左右),《报告》指出“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并指出“预计今年财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我们测算也表明,去年结转结余规模较高(近2万亿),今年实际支出力度其实很高。

>新增专项债规模3.65万亿,持平预期也持平去年。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为3.65万亿,和去年一样,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需注意的是,2021年专项债的后置特征明显,今年则转为了明显前置。统计发现,1-2月专项债新券发行规模达8776亿,占全年额度的24%,明显快于往年同期;对于专项债的使用,《报告》要求“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其中,合理扩大使用范围的细则值得关注。

3、政策总基调延续“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跨周期和逆周期相结合;做好六稳六保”等,其中,稳增长是硬要求,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新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有点意外的是,删掉了刚重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用过分解读。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样,仍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做好六稳六保;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比较意外的是,删掉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倾向于认为,删掉了也不用过分解读,《报告》其实多处突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新增强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4、今年有9大重点工作,包括“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扩大内需、乡村振兴、扩大开放、绿色低碳、保民生”;其中,第二项“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是新增的(去年是作为细化任务,没有做为大标题),其余8项均总体延续了去年的排序和总要求,但细化要求有所不同。具体看,今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大于去年,又要全力稳增长,最关键的抓手是“三板斧”,即:“放水、放地产、放基建”。

>“第一板斧”—“放水”,松货币、扩信贷、加杠杆、宽财政,再降准降息可期,最快3月就可能降息。货币端,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Q4货币政策报告、1月央行新闻发布会等会议说法,继续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并加上了“扩大新增贷款规模”的说法,我们继续提示:宽货币逐渐落地,宽信用正在路上,加杠杆稳增长可期,后续信贷社融有望继续保持高增,Q1社融增速有望升至10.5-11%;未来2-3个月有望再降准降息(最快3月就会降息,幅度可能是10BP;财政端,如前所述,虽然赤字率下调,但实际支出其实增大了,节奏也会明显前置,此外,今年也会进一步减税降费,指出“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第二板斧”—“放地产”,总要求延续“房住不炒、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继续提示,各地调控有望进一步实质性松动,重点关注“新市民”购房政策。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样,继续强调“房住不炒;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基于近期广州下调房贷利率、郑州放开限售限售等政策,我们继续提示:稳增长离不开房地产,近期放松只是“开了个小头”,地产未见回暖;各地有望进一步实质性松动,包括降房贷利率、降首付比、调整认房认贷标准、放松限购限售等需求端政策,也包括加快保障房建设、放松预售金管理、优化三条红线等供给端政策;特别地,银保监会和央行3月5日凌晨出台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直接鼓励“新市民”买房,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已有调控约束、甚至没户口限制,放松力度比较大(具体还要看各地配套的跟进措施)。

>“第三板斧”—“放基建”,新老基建共同发力,重点提及了水利工程、立体交通网、能源基地、管网管廊;继续提示,扩基建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全年高增可期,广义基建增速可能达到8%左右甚至更高。《报告》要求: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

>此外,“促改革、科技创新、扩内需、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双碳”等政策也是重要发力方向,重点关注“双碳”政策的纠偏,今年能耗约束有望明显减轻。《报告》指出: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5、对防风险有新要求,强调“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并新增“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延续强调防风险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等,但新增了“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说法。

6、两会期间大类资产表现规律:2011-2021年的历史经验显示,两会召开前一周,股市与国债收益率涨跌各半,无明显规律;两会召开期间,由于政策尚未明朗使市场风险偏好承压,股市普跌,国债收益率普遍下行;两会闭幕后一个月,政策明朗使市场情绪修复、股市普涨,近三年均如此,而10Y国债收益率则涨跌各半。

风险提示:疫情演化、政策走向、外部环境变化等超预期

联系人: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新宇,国盛宏观分析师;杨涛,国盛宏观研究员;刘安林,国盛宏观研究员;穆仁文,国盛宏观研究员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