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搭载着“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中国“探月工程”第三步拉开序幕。本次任务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将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11月24日4时30分,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腾空而起。经过2200秒的飞行,顺利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后续,“嫦娥五号”还将经过11个阶段、20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采集约2kg的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
和前几次探月任务相比,本次任务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采样返回”。这也是中国“探月工程”规划的“绕、落、回”中的第三步。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裴照宇介绍:“工程的目标是三个方面:一是突破跟采样返回相关的新的一些关键技术。二是实现地外天体的自动采样返回。三是进一步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一定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过去,国际上也有一些国家实施过月球采样返回。但中国此次采用无人交会对接的方式进行月球样本采集并返回,在世界上还尚属首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介绍:“过去的任务要么是载人登月,通过宇航员携带不同的工具去采样,然后通过宇航员的返回将样品带回来。或者像苏联用一个单一的采样装置去采样,而且每次采样量大概只有100克到200克量级。而我们这次瞄准的是要采到公斤级的样品。所以不管是采样的方式、采样的量,还有采用交会对接的方式等,在国际上目前还没有人实现。”
为了确保相关工程任务目标的实现,中国研制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航天器系统,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在整个任务中,这四个部分将相互协作,助力“嫦娥五号”完成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首次月面起飞上升、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一系列任务难点。“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张玉花说:“‘嫦娥五号’是探月工程‘绕、落、回’中‘回’的这一步,这一步应该说相比前面几步跨度是很大的。自动月面采样返回,在月球表面要起飞,在月球轨道要交会对接、样品转移,世界上我们这是第一次。然后从地月返回的话,采用跳跃式的返回,也是第一次。所以,‘嫦娥五号’我们要面临的挑战和难点比较多。”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备受关注。在这个阶段,“嫦娥五号”首先将在月球选定区域--月球正面的风暴洋西北部着陆,并采用“钻取”和“表取”两种方式对月球进行采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说:“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来要构成月球历史完整的画卷,需要有不同年代的样品。所以通过分析,他们认为现在选定的风暴洋西北部这个地区带回来的样品,由于比较年轻,跟之前的样品放在一起,能够整体上对月球形成和演化的过程有更好的了解。我们有两种方式能够获得更多不同种类的样品,更多数量的样品。另外,表取和钻取这两种方式也可以互为备份。”
此前,人类的无人月球采样任务,采用的都是月面起飞直接返回地球的方案。而“嫦娥五号”则是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查学雷表示:“我们在近地轨道上,也就是原来的载人飞船上,以及天宫空间站上,都是用的撞击式的对接机构。但是月球轨道上有它的特点,所以我们用了全新的、实际上是轻型化的一种叫‘抓捕式’的对接机构,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相对很轻,这样的话能够保证我们月球探测器减重的需求。另外一个特点,因为我们在月球轨道上进行对接,距离地球很远,这对控制处置来说,要比在地球轨道上更难。另外,我们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交会对接我们大概不到10分钟,捕获也就1分钟。”
据介绍,此次发射任务是中国新一代大推力低温液体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第六次发射,也是2020年第三次执行发射任务。此前,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成功首飞;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记者 李琳、魏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