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好理想。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1949年,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50元,到2018已突破5万元。70年初心不改,70年换了人间。
国庆佳节,省会郑州的各大商场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喜庆,许多人来到这里购物、休闲,琳琅满目的商品、幸福喜悦的笑脸,都昭示着这个时代的富足与进步。
这个节日,80后小伙吴栋也在自己的店面里忙碌着,他所在的河南中大门国际购物中心,现在已经成为中原百姓身边的“世界超市”。2018年吴栋经营的店铺交易额达到2.5亿元,让他惊叹河南人消费潜力真大。
中大门商铺负责人 吴栋
2015年的时候,当时的平均客单价只有300多元,但是我们现在可以达到700多元。
吴栋的父母都是从物资匮乏时代走过来的,小小的粮票勾起了他们的往日记忆。
吴栋的父亲 吴书才
看见这个东西(粮票),就想起当年物资短缺那个情况,跟现在没法比,买商品那个紧张情况,没有这个东西就买不来。
像吴栋一家人一样,70年来,河南百姓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告别“票证时代”,走过“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从“黑蓝灰”一统天下到穿美穿个性;从吃得饱到吃得绿色健康;从土坯房到高楼大厦新社区;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老三件”到家用汽车成为寻常物,从曾经的“行路难”到如今的各种交通方式零换乘……70年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从2010年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9年增速均高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978年的3.00缩小到2.30。
这首获得今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MV,词作者是许昌市襄城县农民许会锋,农村新面貌农民新生活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创作出《小村人的婚礼》《小村微信群》《小村来客》农村三部曲。
许昌市襄城县农民词作者 许会锋
俺这新时代的农村,左邻右舍的都加了一个微信群,谈种子、谈种植,种果树的谈销路,包括通过村里的网店对外销售,买卖都在网上,这农村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70年来,河南各项民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93岁的马正老人,是1949年河南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在他上百本的工作日记中,全程记录了河南教育的发展变迁。
郑州市教体局离休干部(93岁) 马正
原先郑州根本没有高等学校,就(只有)一个电校,就东大街一个电校。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河南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齐头并进,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高校从1所增加到141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规划,实现了河南高等教育历史性突破。
郑州大学在读博士生 宋昕
郑州大学在入选双一流之后,我们作为研究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家级的科研科技(项目)中。
这70年,“赤脚医生”、巡诊“老三件”逐渐走入历史,专业的“家庭签约医生”、基于5G应用的“云端手术”成为百姓健康新的守护神。河南六大区域医疗中心,对接国家级平台,服务亿万中原群众。
这70年,河南社会保障事业从无到有,“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社保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退休职工养老金实现“十四”连增,农民也领上了“退休金”。
这70年,“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发展和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关切得到更好回应。“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厕所革命”、养老服务改革、千方百计扩大就业……2018年全省近八成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领域。通过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14年以来河南3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315个贫困村退出,582.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普遍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新乡市封丘县黄河滩区搬迁居民 赵薇
(从滩区)搬过来到处都是厂,工资也不低,收入都提高了。(家里的)电视、冰箱、抽油烟机、空调什么都有了。
郑州银基社区居民 雷晓莉
国家的大政策和国家的制度,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是最多的,生活幸福、精神快乐、身体健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止境,改善民生的脚步不停歇,河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抓好民生工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