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9岁老教授赵德馨打赢了对中国知网的官司,获得总计70万赔偿之后,作家陈应松表示,他已准备起诉收录了自己300多篇文章的中国知网。
知网在经营过程中,对于作者已发表的作品大搞“不问自取”“借鸡生蛋”,很多操作就是明晃晃地违反《著作权法》,不尊重知识产权。但是,为什么很少有学者愿意去维权呢?一者,是维权成本比较大,得到的赔偿金额相对少,得不偿失。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知网事实上形成了在论文领域的垄断地位,真正创造知识的学者、科研院校以及学术期刊已经到了仰知网鼻息、“我为鱼肉”的地步。
以赵德馨来说,打赢了官司之后,自己的论文马上在知网上被下架了。看似是知网在“停止侵权”,其实因为知网的渠道垄断效应,论文下架导致赵德馨教授的论文将难以被人检索、引用,从而使其降低学术影响力,乃至使其所在单位降低学术排名。等于说,谁敢向知网维权,知网就封杀谁,扼杀谁的学术生命。甚至赵教授的学生因为帮他维权,文章也全部被知网下架了。所以,一般人很少有底气和知网较这个真。
从这次维权事件当中,大家也看出了知网的霸道:原本只是学术产业末端的整合者,却可以借着互联网形成的索引、下载便利,反向操纵整个学术生态链。一方面,通过霸王条款乃至“不问自取”地拿走学者的智力成果;另一方面,却对科研院校开出高价的资源使用费用。甚至作为中国顶尖名校的北京大学,也一度表示用不起知网。
“天下苦知网久矣”,这句话引发中国学者、科研人员的共鸣,知网的垄断生意不能再继续下去。2020年知网年收入近12亿元,毛利率近54%,而入网学者几乎没有从中获利,相反很多人为了下载自己的论文还得花大价钱。这种论文垄断,俨然成了吸附在中国科研血管上的“血吸虫”。这次全民吐槽知网应该成为知网公益化转型的契机,这种以损害中国科研能力为代价的论文生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作者系知名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