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这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
“人往往都是快要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从昨天到今天,整个互联网都在学习二舅的人生哲学。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互联网爆款常有,但像二舅这么体面的爆款不常有。
7月25日发布后,截至记者发稿这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在B站的播放量已经超过800万;微博上相关视频的转发上万;朋友圈从凌晨刷屏到正午;你每一次点开都会发现有超过10万人在和你同时围观这个二舅的故事……
二舅的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可怜人的奋斗史。
出生在农村的二舅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但因一场医疗事故变成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二舅自学木工、领养被连续抛弃的小孩、66岁还带着88岁老母亲出门赚钱……几乎每一个能将普通人击倒的风浪都被二舅化解,屡战屡胜、却又总是不断出现新的挑战……
这样一段普通人的私人生活史打动了每一个网友,有人说这是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还有人说“这才是大写的人”。确实,只要看过这段视频很难不被它打动,因为视频里“二舅”的背后其实是每个隐忍又坚韧的普通人的生活。
谁的生活不会拿到烂牌?但又有多少人能像二舅这样坚韧又自洽?
二舅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每个普通人,但又是我们每个人无法达到的状态。我们对他有同情,有共情,但最多的是敬意。
二舅爆红之后
人怕出名猪怕壮,任何人只要在互联网上红了,那就不可能顺风顺水地享受红利,紧跟着的肯定是哄闹、异见、质疑和扒皮,二舅也不例外。
在感动之余,有人开始反思这则爆款视频是不是有“美化苦难”的嫌疑;有人在质疑“二舅”是否真实存在,毕竟全片都是用旁白在讲述故事;还有人则发现了和“二舅”经历雷同的旧文……
虽然这些质疑都有理有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质疑也大可不必。苦难总是相似的,二舅不过是普通中国人一生的缩影,是一个优秀的内容产品,一种互联网中久违的“体面”的爆款内容。
制作“二舅视频”的UP主为“衣戈猜想”,原本是知识类视频的UP主,日常教一些“歪门邪道”,比如《如何用奏折体写学生检讨》、《如何科学地发动一场宫廷政变》、《如何科学地护理产后母猪》等。这些视频大多在B站播放量喜人,其中今年6月8日他发布的视频《谁在组织高考作弊》站内播放量超1300万,虽然没有在社交媒体引发刷屏式奇观,但也算得上“爆款”。所以“二舅”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衣戈猜想”本身就是优秀的内容创作者。
全文通过旁白来讲述,行文质量极高。不少专业媒体人都大赞其结构精巧,字句有力。如果将文案单独拿出来,就是一部精彩的短篇小说,而且并不是常见的互联网叙事节奏与风格,很有高级感。有不少人从其中读出了汪曾祺的感觉,还有人说这是当代《棋王》。
虽然文学的价值并不会因为时代改变而改变,但互联网传播有自己的规律,互联网需要金句。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舅”的创作者也深谙网络传播技法,文案中不乏“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普通到不快进 1 万倍都没法看”,“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这样直击人心的金句,供大众在朋友圈转发时使用。
二舅本人和视频中的二舅是不是每一个细节都一一对应,作为一种内容产品并不重要。创作者提供的和大众需要的都是一种内容引发的情绪。
每一个爆款背后都是一种共情机制被触发。
“二舅”只有一个
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二舅式”乡村/普通人内容讲述又将成为互联网的拥挤赛道。
的确从制作来看,“二舅”是一个可复制的模式。全文旁白配合画面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纪录片”的效果,但又降低了制作难度。只要找到恰当的普通人生活模板,配合水平不低的文案,都能在互联网收获一定的流量。
互联网最擅长模板化与无线复制。譬如之前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中年失业”类故事火了,整个短视频平台出现了从文案到配乐一比一式“离职故事大赛”,甚至连视频中常见道具“大厂工牌”都可以在电商平台定制。大众会因为共情创造一个个爆款,但类似的“普通人+苦难”的叙事只能消耗一次。当情绪被批量化生产,那这种情绪也会引发反噬。
所以想要再造一个“二舅”基本上是不可能了,关于“二舅”的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是最好的选择。
在视频刷屏后,不少网友建议UP主让二舅去各大短视频平台直播,UP主婉拒了这一提议,他在回应中写道:二舅这点小小的流量,你要劝他直播让他干啥呢?一遍遍的像祥林嫂一样重复自己的苦难,然后跟一帮不知所谓的人打PK,跪求大哥们上上票,再然后突然开始扯着嗓子卖抽纸?二舅认真的活了半生,我分享了二舅的故事,大家听了还有点触动,这三者合起来就是个美好的小故事,美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尾,这些年大家看过的烂尾了的美好故事还少吗?让二舅安安静静的陪姥姥生活在那个小山村吧,那就是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