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投资要点
·核心观点:春运出行可能不及预期。前6天,春运出行人次较预期仍有约8000万的差距。按当前趋势外推,今年春运可能恢复至2019年的55%左右,对应约16.4亿人次的客流量,距离此前预期差距较大(恢复至2019年的70.3%)。春运不及预期对当前消费总量复苏的影响并不大,更多是信号意义,代表着疫情风险规避、收入偏弱等因素影响之下较为谨慎的出行,可能揭示出春节消费的复苏并没有预期那么快。
· (1)1月7-12日(腊月十六至二十一日),春运累计旅客发送量为2.21亿人次,较2022年同期的1.55亿人次,增长了43%左右;但相比2019年同期的4.28亿人次,仍只恢复一半左右。1月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春运可恢复到2019年的70.3%,对应之前六天客运量预期为3.01亿人次,前六天实际客运量比预期少近8000万人次。
·(2)根据百度迁徙指数,我们发现:①今年春运自驾出行的人口规模可能已超过2019年;②相比粤江浙沪,北京本次春运的人口流出恢复偏慢。
·(3)按当前趋势外推,今年春运可能恢复至2019年的55%左右,对应约16.4亿人次的客流量。
·(4)春运不及预期的原因有三:一是担忧感染和二次感染风险,二是疫情以来流动人口就业本地化减少春运出行,三是居民收入和预期对旅游和长途探亲形成经济成本约束。
·(5)春运不及预期对消费总量影响不大,不会拖累复苏,因其并不会对短期内的居民收入和消费场景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信号意义,意味着人员流动和消费的复苏并非一蹴而就,对春节消费复苏的速度可能不宜高估。
·(6)春运不及预期对消费的结构影响突出,人口迁移带来的“城乡消费迁移”效果会减弱,与“就地过年”效果类似。2016-2019年,由于春节期间乡村消费增长更快,乡村社零占城镇社零的比例,呈现出1-2月高于全年的特点,平均高0.5个点左右。但2021-2022两年“就地过年”期间,城镇到农村的消费迁移并未完成,乡村社零占城镇社零的比例呈现出相反特点,1-2月明显低于全年,平均低0.3个点左右。
· (7)节前消费和人口流动存在几个特点:一是主要城市的消费复苏态势仍较明朗,十大城市的百度消费复苏指数自12月中旬以来处在回升态势。二是市内人口流动尚未出现季节性下降,仍处在复苏回升态势,与疫情前的市内流动相比,一线>;二线>;三线。高线城市市内流动好于低线城市,也是春运出行不及预期的结果,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出仍弱于往年。三是自驾恢复情况好于公共交通,体现为市内拥堵指数恢复情况好于地铁客运量,与春运长途出行特点一致。
· 风险提示
节后春运返程人次如果大幅回升,整体春运仍能接近原来预期;二次感染风险上升,春运出行人次下降;人员流动的修复被其他突发事件打断。
目 录
1. 春运出行可能不及预期
2.规避疫情风险与消费复苏
2.1.规避疫情风险是主要原因
2.2. 会影响消费复苏吗?
3. 人员流动和消费恢复进度如何?
4. 风险提示
正 文
1.春运出行可能不及预期
前6天,春运出行人次较预期仍有约8000万的差距。今年春运启动已经近一周,客流量相比去年大幅反弹,但距离预期差距仍然较大。1月7-12日(腊月十六至二十一日),春运累计旅客发送量为2.21亿人次,较2022年同期的1.55亿人次,增长了43%左右;但相比2019年同期的4.28亿人次,仍只恢复一半左右。1月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春运可恢复到2019年的70.3%,对应之前六天客运量预期为3.01亿人次,前六天实际客运量比预期少近8000万人次。
历史上来看,疫情前对春运的预测较为准确,比如2018、2019年交通部预测值分别为29.9、29.8亿人次,与实际数据的误差在0.1亿人次以内。近两年的预测误差较大,2021、2022年预测值分别为17、17.4亿人次,但实际数据为8.7、10.5亿人次,实际客流量只有预测值的五到六成,明显高估。背后原因是疫情前春运客流量较为稳定,比如2016-2019年间客运量稳定在29.1-29.8亿人次之间,而近几年出行人次波动较大。
观察春运的另一视角是百度迁徙指数,但百度迁徙指数所体现出来的结果与交通部的春运统计数据相差较大。比如交通部数据显示,2022年春运出行人次为10.5亿,较2021年同比增加20.7%,但百度迁徙大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正月初六,春节期间全国人口迁徙规模日均值为2021年农历同期的近两倍。这一差异可能来自于对迁徙的定义不同、数据来源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借助百度迁徙指数得到两条结论:
一是春运自驾出行的人口规模可能已超过2019年。百度迁徙指数通过设备定位信息来界定迁徙,并不区分交通工具,而交通部春运数据主要是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人次,二者差异在于是否包含自驾出行。2022和2023年全国层面的百度迁徙指数接近或超过2019年,而交通部春运数据与2019年差距仍较大,这可能意味着,出于对公共交通疫情风险的规避,近年自驾出行的人口规模在高速增长,可能已超过2019年。
二是相比粤江浙沪,北京本次春运的人口流出恢复偏慢。今年全国的迁徙指数和粤江浙沪的迁出指数均已接近或超过2019年水平,但北京的迁出指数仍显著低于2019年,仅略高于去年,这说明相比全国和粤江浙沪四地,北京春运规模可能较2019年差距仍较大。
按当前趋势外推,今年春运可能恢复至2019年的55%左右,对应约16.4亿人次的客流量。第一周的出行强度往往就反映了整个春运的情况,如2021、2022年前六天的出行人次分别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36.2%、24.8%,而整个春运期间恢复到2019年的35.2%、29.2%,十分接近。今年前六天恢复到2019同期的51.6%,但由于学生提前放假,节后返程人次会明显高于节前出行人次,预计今年春运可能恢复到2019年的55%左右,对应约16.4亿人次的客流量。而此前《中国交通报》通过对7000多份问卷调查,预测今年春运客运量为17亿人次左右,结果较为接近。
2. 规避疫情风险与消费复苏
2.1. 规避疫情风险是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春运出行不及预期背后有三方面原因,最核心的因素仍然是规避疫情风险。
一是疫情使得人们当前出行更为谨慎。百度疫情搜索指数在12月21日达峰,1月12日已回落至峰值的7.1%。一些地区公布的调查数据也可作为佐证,如河南省在1月9日的发布会上指出,全省感染率为89%左右。今年春运于1月7日启动,但此前全国刚经历了一轮疫情高峰,春运期间许多人对于疫情的担忧仍然存在,感染和二次感染的风险对出行需求的抑制可能大于预期。
二是疫情三年部分流动就业人口转为本土就业,这也导致了春节期间的流动减少。我们在此前报告《人口流动重启,如何影响经济》中指出,大量的外出农民工在疫情后选择了本地就业。2020-2021年,外出农民工人数的年均变动由疫情前16-19年的+135万,变为-126.5万,同时,本地农民工人数从+197万变为+213.5万。2019-2021年,外出农民工占比下降了1.2个点,而此前2016-2019这四年间波动不超过0.2个点。由于农民工返乡规模较大,农业农村部也在积极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截至(2022年)6月底,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到90.7%”。
三是当前居民收入和预期仍较弱,对部分旅游和探亲出行形成制约。交通部对今年春运出行结构的预测认为,旅游出行占比10%左右,探亲占比55%(即返乡)。与之相比,2017年春运时,旅游占比14%、探亲占比78%,说明今年这两类出行需求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下降,导致其占比滑坡。目前居民部门收入和预期仍然偏弱,在旅游和长途探亲方面的成本约束较大。央行2022年四季度储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分别较三季度下降3.2和2.1个点,前者为2020年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后者则是有数据以来最低值。
2.2. 会影响消费复苏吗?
春运不及预期对当前消费总量复苏的影响并不大,更多是信号意义,代表着疫情风险规避、收入偏弱等因素影响之下较为谨慎的出行,可能揭示出春节消费的复苏并没有预期那么快。我们分别从工业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探讨这一影响。
缩小版的“就地过年”,利好1-2月工业生产。对于工业生产而言,春运出行人次降低会增加工作时间,有助于提高1-2月的工业开工率,其影响与2021-2022的“就地过年”相似,但不迁徙的人口规模小于“就地过年”,对工业生产的利好也更小。
对消费总量影响不大,不会拖累复苏。全国层面的消费由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决定,后者受消费场景影响大。12月疫情防控优化以来,经过短期疫情达峰冲击后,消费场景会逐渐打开,消费复苏回升的趋势不会改变。春运不及预期并不会对短期内的居民收入和消费场景产生影响,因而也就不会拖累消费总量层面的复苏。
但结构影响突出,人口迁移带来的“城乡消费迁移”效果会减弱。历年春运都是一次消费结构的大迁移,从地域来看,春节期间高线城市的消费随着人口向低线城镇和农村迁移;从产品来看,烟酒年货等产品的需求随着春节返乡走亲访友而增加。由于社零是基于销售方的统计,更能说明春节期间的城乡消费大迁移。2016-2019年,由于春节期间乡村消费增长更快,乡村社零占城镇社零的比例,呈现出1-2月高于全年的特点,平均高0.5个点左右。但2021-2022两年“就地过年”期间,城镇到农村的消费迁移并未完成,乡村社零占城镇社零的比例呈现出相反特点,1-2月明显低于全年,平均低0.3个点左右。
春运不及预期更重要的是信号意义,意味着人员流动和消费的复苏并非一蹴而就,对春节消费复苏的速度可能不宜高估。我们在此前报告《疫情的两个超预期对短期经济有何影响?》中指出,12月以来的疫情高峰有两个超预期,一是有症状人群超预期,带来短期劳动供给冲击;二是达峰速度超预期,提前达峰带来一季度经济修复加快。结合春运数据来看,提前达峰确实会带来修复加快,今年春运前六天出行量较去年同比增长43%;但对修复速度不宜过于高估,疫情峰尾期间,人们仍较为注重出行可能带来的感染和二次感染风险,加上居民收入和预期偏弱带来的限制,春节消费复苏速度不宜高估。
3. 人员流动和消费恢复进度如何?
我们选择了7个高频的交通和消费指标来跟踪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和消费变动:(1)百度消费复苏指数;(2)百城拥堵指数;(3)地铁客运量;(4)航班执飞情况;(5)电影票房;(6)快递投递和揽收;(7)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
节前存在几个特点:
一是主要城市的消费复苏态势仍较明朗,十大城市的百度消费复苏指数自12月中旬以来处在回升态势。
二是市内人口流动尚未出现季节性下降,仍处在复苏回升态势,与疫情前的市内流动相比,一线>;二线>;三线,一线城市的人员流动当前已超过2019年水平,二线与2019年持平,三线仍低于2019年。高线城市市内流动好于低线城市,也是春运出行不及预期的结果,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出仍弱于往年。
三是自驾恢复情况好于公共交通,体现为市内拥堵指数恢复情况好于地铁客运量,与春运长途出行特点一致。
4. 风险提示
(1)节后春运返程人次如果大幅回升,整体春运仍能接近原来预期;
(2)二次感染风险上升,春运出行人次下降;
人员流动的修复被其他突发事件打断。
(3)人员流动的修复被其他突发事件打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