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消息!北京史话平谷上宅遗址 五千年文明之火

来源:北京晚报时间:2022-06-24 05:58:14

原标题:北京史话平谷上宅遗址 五千年文明之火

近年来,我国考古研究成果斐然,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位于北京平谷的上宅遗址,就是中国史前文明中的璀璨明珠,诉说了五千多年前北京的灿烂文明。

“上宅文化”是北京首支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在它发现前,北京1万年前的东胡林人至4500年前的雪山文化之间的历史是空缺的。同一时期,中原有仰韶文化、南方有良渚文化、北方有红山文化。而上宅文化的发现,填补了北京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历史的空白。


(资料图片)

1984年11月,考古人员发现京东平谷上宅村边,陶片、石器俯拾皆是。一座小砖厂还在疯狂取土,蚕食着遗址,场面触目惊心。他们马上就在破坏严重的断崖边进行了试掘,获得大量的陶器、石器。

上宅村,明代此地曾安兵扎寨,故时名上寨,近现代改为今称。清雍正六年《平谷县志》中有“上寨庄,三十里”。据村民反映,20世纪60年代平整土地时,曾在遗址附近发现成片的红烧土,推测为遗址居住区。

通过考古,确定遗址的主要文化堆积是北京独具特色的一种新石器文化。出土的木炭标本,经碳十四年代测定后得知年代在距今7500至6000年之间。因为这次考古,上宅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为北京历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笔。

1985年初,遗址文化层堆积最厚的南部又被砖厂取土破坏了一百多平方米。此事被平谷县电视台曝光后,文物部门坚决制止了此行为并开展了持续三年的考古发掘。

遗址的地层自上而下分共分为八层。挖完第七层后,距地表深已近2米,大家发现和生土(天然原始土)很像,但又不一样。再往下挖,发现下面的一层不是生土。这层很硬,厚达一米左右,才挖到十几片陶片,陶片的特征和内蒙古的兴隆洼文化(距今约八千年)接近,还有人发现了炭屑。大家当时不是太懂,但感觉和四至七层的文化内涵不同。

用上宅本地的土和四至七层的陶片做成分的对比,结果是一样的,说明四至七层的陶器就是用上宅当地的土烧制的;而第八层的陶片与当地土样的微量元素差距很大,说明第八层的陶片不是当地制作的,而是外来的。孢粉研究则表明,上宅第八层是在干冷的环境中形成的,而四至七层则变成温暖湿润的环境了。

灿烂的史前文明

上宅人有一双巧手,制作了北京目前最早的雕塑品。那些石龟、石猴、陶猪头、陶海马、陶熊、石鹗、陶蛇等动物造型种类丰富、线条简练、逼真传神,如同置身于一个迷你动物乐园。且这些雕像毫无青涩生疏之感,形象成熟、技法高超,已经不是最原始的产物,必是具有娴熟技能的工匠方能为之。

石龟壳身圆弧状隆鼓,后有小尾。头部略尖,呈三角形,所以也有人说称“鳖”似乎更合适。头上用富有顿挫感的阴线雕出嘴、目。脖颈微缩,两侧有四肢伸出,如同在游泳,四足和尾短而有力。

小石猴(也有人认为是蝙蝠)大眼睛令人印象深刻,眉毛、耳朵、鼻、嘴,丝毫入微,下部为一蝉形身子(可能这就是让人认为是蝙蝠的原因)。尽管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但先民们已形成了直观的显而易见的共同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

陶猪头头型瘦长,双耳较小向后背。嘴圆,前端有两个鼻孔,两侧刻划獠牙一对。因为嘴长,有人认为是一头野猪。“家”字从象形会意上,上面的宝盖头指房子,下面的“豕”字即是猪。

陶熊头头部前伸,上面刻出眼、鼻、嘴,双耳较小在顶部,显得呆萌、憨厚又威武。

还有飞禽。石鹗整体呈三角形。鹗俗称“鱼鹰”,是一种大型鹰类。鹗头上有一贯孔代表双眼,两眼之间为鸡冠状凸棱,两侧有双耳。

这些小小的雕像作品,是做什么用的?

有人因为它们都非常小,体积一般不超过5厘米。上面都有穿孔,可以作系挂之用,认为是古人佩戴的装饰品,大概和现在手机链或钥匙链上的装饰物是一样的。

也有人认为这些雕像可能与当时的宗教崇拜有关。尤其是石龟在同类雕塑品中年代最早,可能是红山文化(辽宁西部的一支新石器文化)玉龟的前身。

还有人认为这些动物雕像具有写实意义,加上上宅遗址还发现了很多的陶响球、石球,在与国外西亚、埃及等地发现的陶筹与计数工具对比后,认为雕像与陶球的组合可能是计数工具,就是在计算的对象(动物)后放陶球,用以计数。

尽管它们真实的功能还没有定论,但都是古人艺术创造的结晶,是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仔细观摩了这批雕像。他以开玩笑的口吻对当时的考古领队说,“这些东西很重要呀,你们宁可把它埋了,也不能破坏它呀!”

上宅人喜欢对陶器“美容”。陶器的周身上,纹饰是平均分布的。在陶吧亲手做过陶器的人都知道,能成功做到这点不容易。这表明他们在施纹之前就已根据器身的周长和纹饰的大小计算好纹饰的间距,然后在陶器上精心实施。等分圆周,表明他们已有朴素的数学(特别是几何)知识。

他们是初有小成的地质学家。他们用辉绿岩、辉长岩、河卵石等坚硬岩石制作石斧、砍砸器、石磨盘、石磨棒等用于砸击、研磨的工具;用硬度高的燧石制作细石叶;用大理岩、白云岩等致密度高、结构均匀、有弹性的岩石制作石铲等需要通体磨光用于翻土的工具;用质料较软便于雕刻的黑色滑石制作动物造型。这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岩石分类知识。

他们是源于实践的化学家。骨梗石刃器上,燧石刃镶在骨质刀身的凹槽内。石刃与骨梗以一种类似化学黏合剂的物质连接,从而形成既能相对固定,又可方便替换的复合工具。

他们是巧妙的匠人。有些陶器上可看出明显的缀合修补痕迹,即在裂开的陶片上钻孔,便于“缝合”,这让人联想到流行于民间的“锔锅锔碗锔大缸”,办法如出一辙,古人的智慧,令人不容小觑。

上宅先民还创作了神秘的陶鸟首形器,鸟头部前面有一喙,两侧各有一眼,身上交叉划线象征羽毛。有人认为这是图腾柱,与祭祀有关。

填补空白的发现

著名历史地理、北京史学家侯仁之先生得知这一发现后兴奋不已,指出:“京东平谷县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研究,大有可能与京西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指房山周口店遗址)的研究,后先相继,东西映辉,从而为既是全国政治中心,又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城的悠久历史,普增光彩”。

1989年9月,金海湖畔建立起北京市第一座新石器时代文化陈列馆,也是我国第一座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陈列馆——上宅文化陈列馆。2019年,上宅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宅文化”是北京首支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在它发现前,北京1万年前的东胡林人至4500年前的雪山文化之间的历史是空缺的。同一时期,中原有仰韶文化、南方有良渚文化、北方有红山文化。上宅的先民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填补了北京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历史的空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和严文明将中国的史前文明比喻成“满天星斗”和“重瓣花朵”。上宅文化是星斗和花朵中的北京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郭京宁)

关键词: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