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3年5月19日,中国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自浙江宁海出发,开始游历大山名川。徐霞客万里遐征走进云南,开启了1年零9个月的云南之旅,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中,《滇游日记》篇幅达25万字,也足见他对云南的喜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徐霞客称赞云南“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他笔下的滇池:“遥顾四围山色,掩映重波间,青蒲偃水,高柳潆堤,天然绝胜。”
徐霞客一生四进昆明,一天之中两上西山。他从杨家村取道上山,探湖岸溶洞、观梵宇楼阁、赏浮空漾翠。一路走来,攀危崖、行峰顶,遍览滇池,过碧鸡关,南尽海口山,在他眼里,西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溪一石,都别有韵趣。
公元1638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徐霞客从昆明南城门外出发,往西南行至今篆塘附近登舟。
而后,舟行于滇池草海茂密深长的芦苇丛中,“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徐霞客伫立船头,举目远眺,滇池浩汤,西山风貌,尽收眼底。
徐霞客在西山脚的码头高峣大村子上岸,岸边不远处,有杨升庵祠。
1987年,经云南省、昆明市两级人民政府拨专款重修升庵祠,设立“杨升庵纪念馆”和“徐霞客纪念馆”,并以“升庵祠”的名称一起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0月正式开馆。祠内古树众多,院落分三院三殿,清雅有致,主体建筑由两个坐西向东的四合院并联组成,南面是升庵祠,北面是现作为徐霞客纪念馆,明代两位伟大的文化名人在此聚首,可谓“一门两贤”。
徐霞客纪念馆是一座古朴清幽的四合院,古木苍翠,树影斑驳、花木繁盛,松柏掩映间一座坐西朝东的大殿端严屹立,殿内正中塑有一座徐霞客的半身雕像,雕像深邃的目光穿过雕花木门,仿佛在遥望远方的山川湖海。
“我们在2008年对徐霞客纪念馆的展览进行了更新,还在2014年时新增了云南徐学研究二十年成果展,但整个纪念馆的陈展还是以图片、文字、实物为主。”昆明市徐霞客纪念馆工作人员杜殿淮介绍。
“春城”,是一直以来人们对昆明的美称,源自明朝状元杨慎《春望三绝》中的“春城风物近元宵,柳亚帘拢花覆桥”,以及《滇海曲》十二首中所作的“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被后人引用为赞美昆明的千古名句。
”又南过一村,乃西南上山,共三里,”徐霞客从西山脚下的杨家村上西山。
山路崎岖,树木郁郁葱葱。
“山半得华亭寺,寺东向,后倚危峰,草海临其前。”徐霞客到达了华亭寺。
“由寺南侧门出,循寺南西上,南逾支陇入腋,共二里,东南升岭,岭界华亭、太华两寺中而东突者。”徐霞客经太华古道到达太华寺。
徐霞客在华亭寺、太华寺俯瞰湖景,观赏奇花异木。
再往南,山的上半部石壁磅礴绵亘,崖壁错落问,释道儒各色建筑鳞次栉比,罗汉寺、关帝殿、纯阳楼、玉皇阁、真武宫、抱一宫,如此等等,名目繁多。
举目望去,它们如蜂房,似燕窝,“点云缀石”“累累欲堕”。
徐霞客游阅西山,寄情于山水,他详细记录下沿途景致、风土人情、地质地貌、生产交通等情况,最终留下了《游太华山记》《滇游日记》等著作。
关键词: